科技兴农开花结果
河北邢台市南和区贾宋镇一家现代智慧农业园区的工人在进行蔬菜日常管理。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摄 8月初,中国农业科学院宣布,该院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组织全国优势育种队伍,育成了“华西牛”。这是历经43年协同攻关,我国科研工作者育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新品种,对提升肉牛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取得突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周云龙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1年的61.5%,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已从世界第二方阵跨入第一方阵。 支撑餐桌更丰富 近年来,我国培育出一批节水、节肥、节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质水稻、强筋弱筋小麦、高产高蛋白高油大豆、高产机收籽粒玉米优良新品种。玉米籽粒机收品种“京农科728”在短期内推广达3300万亩,“中麦5051”突破了节水品种不优质、优质品种不抗寒的技术瓶颈。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达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今年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第一年,良种依然是推进的关键。6月,农业农村部在山东禹城举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观摩会。禹城市房寺镇乡邦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种的大豆全是“齐黄34”。合作社理事长刘厚鑫说,这个品种耐阴,适合带状复合种植;坐荚高,适合机收;产量高,蛋白质含量在42%以上。禹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饶泉钦说,今年第一次大规模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禹城选择了政府统一供种,既能确保种子质量,也利于品种合理布局。 “我国肉牛生产水平在逐步提升。但是,牛肉产量还不能完全满足消费快速增长需要。部分原因是肉牛品种生产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中国农科院牧医所副所长李俊雅表示,肉牛作为典型的大家畜,世代间隔长、繁殖效率低、生产模式复杂,育种数据收集难度大。得益于联合育种和科技创新,“华西牛”平均育肥期日增重达1.36公斤,主要生产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不仅大宗畜禽品种要靠品种创新,地方特色畜禽也离不开良种繁育。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长平乡是“赣西黑山羊之乡”。面对提纯复壮滞后等短板,该乡与中国农科院建立校地合作关系,引进江西农业大学博士后工作站,联合打造创新基因芯片基地、智能兽医“120”等科创平台。全乡年出栏黑山羊近10万头。 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专家表示,畜禽水产品种良种化、国产化比重在逐年提升。近年来,我国培育出京红、京粉系列自主蛋鸡品种和京海黄鸡等自主肉鸡品种,市场占有率均提高到50%以上。2021年底,“圣泽901”等3个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审定,白羽肉鸡育种实现突破。目前,我国主要畜种核心种源自给率达75%。 推动农业更高效 走进蔬菜之乡山东寿光的温室大棚,人们能感受到,我国农业设施日益向规模化、智能化发展。在寿光有一座占地120亩的智能玻璃温室。这座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团队设计的智能玻璃温室,应用了120多项专利技术,集合了荷兰式温室土地利用效率高和寿光大棚高效节能的两大优势,比荷兰式温室节能50%以上。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立新告诉记者,如今,寿光大棚已发展到第七代,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开始普遍运用。 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设施农业面积达4270多万亩,占世界设施农业总面积的80%以上,其中设施蔬菜占设施农业的81%。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所长张友军说,“设施生产与露地生产结合,基本满足了我国蔬菜的全年供应,让北方老百姓冬天不再只能吃老三样”。如今,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在北方地区广泛应用,高光效低能耗LED智能植物工厂逐渐在北京、广东、山东等地应用。 科技对养殖业素质提升的贡献同样显著。近年来,我国实施优质乳工程,推广应用猪 (编辑:52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