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在光电转换器件和电催化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副教授许宗祥团队在光电转换和电催化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进展,与国内外合作者先后在化学和材料领域高水平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能源化学》(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和《化学工程杂志》(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表4篇学术论文。 手性有机金属发光材料能够分别发出左、右手圆偏振光(CPL),在圆偏振有机发光器件(CP-OLED)和3D显示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是,由于二维的平面型配合物分子总是和它的镜像重叠,所以对于平面型配合物来说,利用配位来构建手性始终是一个难题。许宗祥团队和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向海峰课题组利用二核Pt(II)配合物来构建金属配位诱导面手性,首次提出了该类新型手性的命名方法,并且利用联奈手性诱导解决了手性分离的难题。这些配合物具有高磷光量子产率(83.4%),所制备高效率的CP-OLED实现外量子效率14.3%、不对称因子2.0×10-3(图 1)。相关研究成果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在读博士生宋金和南方科技大学博士后肖晖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包括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的向海峰研究员、杨成教授以及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许宗祥副教授。 图 1. 二核Pt(II)配合物分子设计及CP-OLED器件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是最具商业化前景的新一代光伏技术之一,效率和稳定性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钙钛矿薄膜晶界缺陷、异质结界面处的缺陷及能带偏移被认为决定了PSCs在运行过程中的功率损失,同时影响其运行稳定性,这成为PSCs进一步走向实际应用的主要障碍。目前已报道的调节策略不能同时修复位于钙钛矿体相晶界和异质结界面的缺陷。全面优化异质结界面及晶界缺陷密度,同时调控钙钛矿相邻两个界面的能级排列,逐渐成为实现高效率高稳定PSC器件的有效策略。许宗祥课题组和韩国浦项科技大学Taiho Park等人开发了一种喹吖啶酮(QA)衍生物,具备两亲性的 π-共轭离子化合物 (QAPyBF4)(图 2)作为钙钛矿制备的添加剂。研究发现,QAPyBF4阴阳离子在钙钛矿成膜过程中出现自发分布现象,功能化的大π-共轭[QAPy]2 阳离子贯穿钙钛矿薄膜,分布在薄膜晶界及钙钛矿矿/空穴传输层(HTL)界面,阴离子[BF4]-自发富集在钙钛矿/电子传输层(ETL)界面。[QAPy]2 使钙钛矿表面能带发生弯曲同时钝化钙钛矿缺陷;富集在ETL界面处的高电负性 [BF4]-阴离子与夹层中的阳离子偶极矩作用,降低ETL功函数;薄膜形貌及载流子传输研究发现,钙钛矿薄膜形貌得到了改善。由于阴阳离子自发分布及多种化学键协同钝化作用,PSC 的效率从20.9%提升到了23.1%,运行稳定性也获得了大幅度提升。用一种材料,简单一步法钙钛矿前驱体掺杂,实现多功能、全方位修饰优化PSC将有利于高性能PSC的低成本制备,进一步提高其商业化可行性。相关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许宗祥课题组访问学者刘孝远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许宗祥为共同通讯作者,南科大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 图 2. 钙钛矿器件制备、钝化机理研究及器件性能 许宗祥课题组长期开展酞菁分子设计及光电领域应用研究,发表在《能源化学》的论文介绍了利用Lewis酸碱钝化策略克服钙钛矿晶界宽、晶体缺陷和晶界不稳定的问题,实现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在这项工作中,课题组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技术大学Ilg (编辑:52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